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的大文豪蘇東坡,對江瑤柱也相當偏愛?!端脑率蝗粘跏忱笾Α吩娭袆t自注:“予嘗謂,荔枝厚味高格兩絕,果中無比,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?!?
小編不由得好奇,東坡居士會如何形容江珧柱呢?果不其然,能寫會吃的蘇先生為其做了傳記!
現摘錄如下:
生姓江,名瑤柱,字子美。十四代祖媚川,避合浦之亂,徙家閩越。閩越素多士人,聞媚川之來,甚喜,朝夕相與探討,又從而鐫琢之。媚川深自晦匿,嘗喟然謂其孫子曰:“匹夫懷寶,吾知其罪矣。尚子平何人哉!”遂棄其孥,浪跡泥涂中,潛德不耀,人莫知其所終。
媚川生二子,長曰添丁,次曰馬頰。始來鄞(yín)江,今為明川奉化人,瑤柱世孫也。性溫平,外愨(què)而內淳。稍長,去襮颣(bó lèi),頎(qí)長而白晳,圓直如柱,無絲發附麗態。父友庖公異之,且曰:“吾閱人多矣。昔人夢資質之美有如玉川者,是兒變可謂瑤柱矣?!币蛞悦?。
生寡欲,然極好滋味合口,不論人是非,人亦甘心焉。獨與峨嵋洞車公、清溪遐丘子、望湖門章舉先生善,出處大略相似,所至一坐盡傾。
然三人者,亦自下之,以謂不可及也。生亦自養,名聲動天下,鄉閭尤愛重之。凡歲時節序,冠婚慶賀,合親戚,燕朋友,必延為上客,一不至,則慊(qiàn)然,皆云無江生不樂。
生頗厭苦之,間或逃避于寂寞之濱,好事者,雖解衣求之不憚也。至于中朝達官名人游宦東南者,往往指四明為善地,亦屢屬意于江生。
惟扶風太守,不甚禮之。生浸不悅,跳身武林,道感溫風,得中乾疾。為親友強起,置酒高會。座中有合氏子,亦江淮名士也,輒坐生上。
眾口嘆美之曰:“聞客名舊矣。蓋鄉曲之譽,不可盡信,韓子所謂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,非客耶?客第歸,人且不愛客而棄之海上,遇逐臭之夫,則客歸矣,尚何與合氏子爭乎!”
生不能對,大慚而歸,語其友人曰:“吾棄先祖之戒,不能深藏于海上,而薄游樽俎(zǔ)間,又無馨德,發聞惟腥,宜見擯于合氏子,而府公貶我,固當從吾子游于水下。茍不得志,雖粉身亦何憾。吾去子矣?!?
已而果然。其后族人復盛于四明,然聲譽稍減云。
太史公曰:里諺有云:“果蓏( luǒ )失地則不榮,魚龍失水則不神?!蔽锕糖胰?,人亦有之。嗟乎瑤柱,誠美士乎!方其為席上之珍,風味藹然,雖龍肝鳳髓,不不及者。一旦出非其時而喪其真,眾人且掩鼻而過之,士大夫有識者,亦為品藻而置之下。士之出處不可不慎也,悲夫!
篇中洞車公、遐丘子、門章舉、合氏子等,都是水產動物的虛擬,非真有其人也。
細讀下來,相信讀者不難發現這寫的不是江珧傳記,而是一篇擬人于物、以物言志的寓言,假借江瑤柱的遭遇,以勸諷讀書人出處要謹慎。
從文中可以看出蘇先生的飲食哲學之“物類相感”,江生四處漂泊正對應了東坡先生一生貶謫,“茍不得志,雖粉身亦何憾”亦可看出其文人傲骨。
“金齏玉膾飯炊雪,海螯江柱初脫泉?!比绻惺裁礋朗浅砸活D飯解決不了的,那就吃兩頓吧!
本文圖文資料來源于拍信、紅動中國、全景網、果殼網、陳育賢拍攝作品、百度百科等。
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《保護海洋生態文明?推動綠美鵬城建設》正式啟幕!
為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,助力深圳海洋生態文明建設,貝殼紅組織開展2025年公益活動【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《保護海洋生態文明·推動綠美鵬城建設》】,以貝殼為紐帶,與市民朋友共同探索海洋生態與貝類生物的奧秘。
冷風蕭瑟的冬日,不必去見大海,也能感受海的浪漫。2024年11月23日,在華強北博物館舉辦的《貝殼有畫說》體驗課堂就帶領現場觀眾領略了海洋與貝殼的絢爛多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