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四:《陸家嘴看行船忙》
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云霧,位于黃浦江畔的陸家嘴開啟了一天的忙碌,來自金融界的精英,穿梭在樓宇中。
圖源:圖行天下
陸家嘴歷史回顧
陸家嘴,這塊因江水沖擊形成的灘地,因人的造訪,逐漸有了煙火之氣。
明末清初,境內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漁民,后來形成彭家宅。
清乾隆年間至道光年間,江蘇等地船民來此定居,后逐漸形成多個自然村落。
清同治元年(1862年)后,英、美、法、日、德等國,在境內先后辟建倉庫、碼頭、堆棧、工廠。
同治十年(1871年),清政府建立輪船招商局,并在爛泥渡建北碼頭,在陸家嘴設立南棧房。陸家嘴沿江先后建起各類工廠,爛泥渡地區商業漸趨繁榮,逐漸形成商業街。
抗戰期間,境內商業由爛泥渡路和陸家嘴路,逐漸移向東昌路。
解放后,東昌路成為浦東地區最繁榮的一條商業街。
1990年代初,在深圳模式成功之后,中央將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目光投向了上海,把新的改革試驗田圈定在了黃浦江以東那1210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。
1992年10月11日,也就是總設計師"南方談話"半年之后,已經醞釀兩年多的浦東新區規劃正式獲批。歷經二十九年的建設,浦東新區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二次改革開放的代名詞,也成為上海乃至中國向世界展示的一個窗口,而上海,重回中國重要的經濟、貿易及金融中心,蓬勃發展。
從無人的江灘到漁民的聚居地,是人改造自然的成果;從自然村落,又一步一步發展工業重地,是技術的發展;從工業重地轉變為繁華的商業街,是歷史的發展與需求;從商業街轉變成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,則得益于改革開放的英明政策。
貝殼紅貝雕《陸家嘴看行船忙》,以多種珍貴貝殼為原料,精心雕琢,展現陸家嘴高樓林立之繁華,透過貝雕,一睹“魔都”風采。
陸家嘴實景(圖源:圖行天下)
貝殼紅貝雕《陸家嘴看行船忙》
上海這顆熠熠生輝的“東方之珠”,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扶搖直上。深圳,這座因改革開放而誕生的城市,敢闖敢干、開拓創新,快速發展,是一個全部城鎮化的城市,亦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,成為眾人矚目的“南海明星”。
上海與深圳,二者交相輝映,將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繼續乘風破浪。
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《保護海洋生態文明?推動綠美鵬城建設》正式啟幕!
為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,助力深圳海洋生態文明建設,貝殼紅組織開展2025年公益活動【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《保護海洋生態文明·推動綠美鵬城建設》】,以貝殼為紐帶,與市民朋友共同探索海洋生態與貝類生物的奧秘。
冷風蕭瑟的冬日,不必去見大海,也能感受海的浪漫。2024年11月23日,在華強北博物館舉辦的《貝殼有畫說》體驗課堂就帶領現場觀眾領略了海洋與貝殼的絢爛多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