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鼻螺:撒謊的孩子鼻子會變長
長鼻螺,拉丁學名是Tibia fusus (Linnaeus, 1758),又叫長笛螺,長嘴鳳凰螺、長鼻鳳凰螺。屬于軟體動物門,腹足綱,鳳凰螺超科,鳳凰螺屬。這是一種中型鳳凰螺,長鼻子讓它的辨識度非常高,其實,這根長鼻是它的前水管溝。
外形特征:
殼厚,非常修長,螺塔很高,窄而伸長且尖銳;前水管溝直而長,微曲,呈針狀,長度占了1/3的螺長,有些幾乎與殼體相當。
早期螺層上有縱肋和纖細螺脊。體層底部有螺旋溝,其他螺層則光滑。螺層明顯凸圓,縫合線深刻。較早生成的螺體(大約六層)有縱肋和螺紋,其他的則相對平滑,體螺層底面也有螺紋。
螺軸內唇上端有一鈍齒,鈍齒的下面為前鳳凰螺缺刻。外唇厚度中等,其后水管溝與內唇滑層會合;有5枚鈍突齒,長度由上而下漸增,齒式通常為2-1-1-1-2。
殼表呈淺褐色至深棕色,有一層毛毛的殼皮。偶有暗帶,縫合線處較淡;殼口及軸唇白色;外唇和螺軸為乳白色。
口蓋為淺褐色,角質卵形,微曲。較小,不能覆蓋殼口,邊緣常呈鋸齒狀。厴不僅是動物向前行進的杠桿,而且是動物保護自己的防衛武器。
內部結構:
長鼻螺有一個平衡器,一枚耳石。神經系統相當集中,沒有唇神經連索。唾液腺位于食道神經節的后方;通常沒有食道附屬腺、吻和水管。排泄和呼吸系統沒有對稱的痕跡,右側相應器官退化。心臟具一心室,一心耳,一枚鰓,呈櫛狀,通過全表面附在外套膜上。腎開口在體外,有的具有一條輸尿管,具有生殖孔。雄性個體具有交接器。
棲息環境:
喜歡在溫暖的水域中和淺海泥質或礫質海底活動,從潮間帶至淺海沙、泥沙和珊瑚礁環境中均有棲息。一般棲息在淺水礁及海草草地。
分布于日本以南、印尼、新幾內亞、菲律賓海域、南海、印尼、馬來西亞,臺灣西南海域及澎湖。
生活習性:
該物種并不像蝸牛般滑行,而是以其尖銳、呈鐮刀狀的蓋將身體向前推進。足部窄,但很強壯,行動敏捷,向前跳動,可跳十厘米之遠。
是植食性軟體動物,以各種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。
腹足類是以齒舌(齒舌是軟體動物消化系統中特殊的器官)刮取食物。齒舌上有成排的細齒,分為中央齒,通常為一枚;其兩側為側齒,一對到多對;再兩側為邊緣齒,一對到多對。植食的種類和肉食的種類相比,齒舌上細齒的數目更多。此外,在植食性種類中,齒的頂端有鋸齒。
小型腹足類齒舌電鏡圖
腹足類其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運行,特別是在胃與腸中的運行是由纖毛作用的推動而不是靠肌肉的收縮。在進化的種類由于溝與嵴的復雜化,可以同時篩選分離出4種或更多種大小不同的顆粒,分別在不同的溝與嵴中運行。這種運行方式可見于大部分的軟體動物中。
繁殖方式:
雌雄異體,需交配后使卵受精。受精卵多形成卵囊,附著在水草或其他物體上。
腹足類均為螺旋卵裂,經內陷法與外包法形成原腸胚,沒有獨立生活的擔輪幼蟲期,在卵內已渡過擔輪幼蟲期。在自由游泳的面盤幼蟲期,可運動與取食。面盤幼蟲期出現足、觸手、眼及殼,在面盤幼蟲后期出現扭轉,這一過程可能在數分鐘內或數日內完成。足生長迅速,用以爬行,以后用足附著在底部,變態形成成體。
經濟價值:
肉可食。貝殼形狀奇特,殼表顏色美麗,鮮艷有光澤,可供觀賞。也可制作裝飾品、藝術品,價值較高。
三人探戈
“貝殼一直被人認為是女性的象征,但這是我見過有男子氣的貝殼,有個長刺,好像在保護自己,主動去抗衡敵人。這好像是三個人的感情狀態,三個人互相刺傷對方,形成膠著狀態,但同時對感情關切,可以是互相愛著大家的?!薄愀鬯囆g家楊沛鏗
本文圖文來源于百度百科、蠔宅貝殼工作室、臺灣貝類資料庫、新浪博客、藝術網等。
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《保護海洋生態文明?推動綠美鵬城建設》正式啟幕!
為增強公眾海洋保護意識,助力深圳海洋生態文明建設,貝殼紅組織開展2025年公益活動【海洋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之《保護海洋生態文明·推動綠美鵬城建設》】,以貝殼為紐帶,與市民朋友共同探索海洋生態與貝類生物的奧秘。
冷風蕭瑟的冬日,不必去見大海,也能感受海的浪漫。2024年11月23日,在華強北博物館舉辦的《貝殼有畫說》體驗課堂就帶領現場觀眾領略了海洋與貝殼的絢爛多姿。